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水
時間:2018-04-16
1
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
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
水、氣環保設施 竣工環保驗收調查報告
建設單位: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
編制單位: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
二 〇一八 年 四 月
2
建設單位: 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楊英民
電 話: 0914- - 2051016
傳 真: 0914- - 2051016
郵 編: 726102
地 址: 洛南縣石門鎮黃龍鋪村
編制單位: 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楊英民
項目負責人:孟天明
電 話: 0914- - 2051016
傳 真: 0914- - 2051016
郵 編: 726102
地 址: 洛南縣石門鎮黃龍鋪村
3
1 概述
王河溝鉬礦大體始建于 1997 年 4 月,初期由幾家小型集體企業經營,
生產時斷時續,采礦權多次易手。為了充分發揮 其資源優勢,合理開發利
用資源,依照(陜政發【2006】19 號)、( 洛政發【2005】136 號)、
(洛政函【2006】70 號)、(洛南縣人民政府縣長辦公會議關于石門鎮黃龍
鉬業小區王河溝礦區資源整合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等文件精神,將原幾
家礦山企業以股份制聯營形式整合重組為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礦山
名稱為洛南縣黃龍鋪王河溝鉬礦,重組后公司露天開采規模200×10
4 t/a。
改擴建項目主要是合并重組原有礦山,停止原地下開采,并將原有三個露
天采場合并為一個大的露天采礦場。
2008 年 4 月,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編制完成了《洛南縣九
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08 年
8 月,陜西省環境保護局以(陜環批復【2008】471 號)對該項目環境報告
書進行了批復。工程于 2006 年 7 月開始邊規劃邊基建,期間由于九龍公司
內部重組等問題,截止 2010 年 11 月本項目建成。陜西建科建設監理有限
責任公司于 2011 年 6 月編制了《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
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監理報告》。2011 年 11 月,陜西省環境保護廳以試生
產批復(陜環試生產【2011】101 號)文件批準同意試生產。但由于經濟危
機、鉬價格低迷影響,企業一直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2017 年 9 月我公
司委托太原核清環境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編制了《洛南縣九龍礦
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并通過評審。
按照 “國環規環評[2017]4 號《關于發布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暫行辦法的公告》”文件要求,項目涉及的水、氣污染防治設施由企業自行
4
進行驗收。
為此我公司按照驗收辦法成立了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
改擴建項目竣工環保水、氣環保設施驗收領導小組,對該項目涉及的水、
氣污染防治設施進行調查,收集并研閱了工程設計資料及工程竣工驗收的
有關資料,委托陜西環境監測技術服務咨詢中心、洛南縣環境保護監測站
等監測機構對污染源進行了現狀監測,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了《洛南縣九
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改擴建項目水、氣環保設施環境保護驗收調查
報告》。
1.1 驗收調查的依據
1.1.1 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2015.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修訂)》,2016.9.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2016.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修訂)》,2018.1.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1.3.1;
(6)《建設項目環保護管理條例(修訂)》,2017.7.16。
(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96.8.29)。
(8)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2017.3.1。
1.1.2 相關規章
(1)國家環境保護部《關于發布《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國環
規環評[2017]4 號),2017.11.20;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于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實行公示的通知》(環
辦法【2003】26 號),2003.3.28;
5
(3)環境保護總局《關于加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工作的意見》(環發
【2004】24 號),2004.2.13;
(4)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環發【2005】
109 號),2005.9.7;
(5)《關于發布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的通知》(環發[2005]109
號);
1.1.3 技術規范、導則
(1)《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生態影響類》(HJ/T394-2007);
(2)《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技術要求》(試行)。
1.1.4 工程資料及批復文件
(1)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
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08.4;
(2)陜西省環境保護局《關于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
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陜環批復【2008】471 號),
2008.8;
(3)西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
采礦工程初步設計》,2009.3;
(4)陜西建科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
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監理報告》,2011.6;(5)陜西地礦第二
工程勘查院《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
復治理方案》,2012.3;
(6)商洛市水土保持工作站《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
選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2007.8;
(7)商洛市水務局《關于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選工
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復》(商政水函【2007】85 號),2007.11.5。
6
1.2 驗收調查目的及原則
1.2.1 驗收調查目的
根據陜西省環境保護廳《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
程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要求和環評單位對該項目所做的評
價結論、建議,以及該項目環境影響的內容和特點,本次驗收調查目的旨
在:
(1)調查該項目在設計、施工、和試運行階段對工程設計文件和環境
影響報告書中所提出的水、氣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以及對陜西省環保
廳批復要求的落實情況。
(2)調查本工程已采取的生態保護、水土保持及污染控制措施,并通
過對項目所在區域環境監測和調查結果的評價,分析各項措施實施的有效
性,針對該工程已產生的實際環境問題及有可能存在潛在環境影響,提出
切實可行的補救和應急措施,針對已實施尚不完善的措施提出改進意見。
(4)根據工程環境影響的調查結果,客觀、公正地從技術上論證工程
是否符合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條件。
1.2.2 驗收調查原則
本次驗收調查工作堅持如下幾點原則進行。
(1)認真貫徹國家與地方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
(2)堅持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則;
(3)堅持客觀、公正、科學、使用的原則;
(4)堅持利用已有資料與實地踏勘、現場調研、現狀監測相結合的原
則;
(5)堅持對工程施工期、試運行期環境影響進行全過程分析的原則。
1.3 驗收調查方法
根據調查目的和內容,對照礦區試運行時期的環境影響程度和范圍,
7
確定本次竣工環保驗收調查主要采取現場勘查、文件資料核實、現場監測
和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手段和方法。其主要方法為;
(1)按照《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生態影響類》、《建
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和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的要求執
行,并參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規定的方法。
(2)試運行期環境影響調查以現場勘查和環境現狀監測為主,通過現
場調查、監測和查閱生產設備,記錄分析該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3)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調查以現場調查核實有關資料為主,并核實環
境影響評價和初步設計所提示環保措施的落實情況;
(4)環境保護措施有效性分析以污染源監測和現場調查為主,根據存
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與補救措施相結合的方法。
1.4 驗收調查范圍
本次竣工驗收調查范圍參照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的評價范圍,具體調查
范圍如下:
(1)生態環境
驗收調查范圍為采礦境界外擴 500m 范圍內。
(2)環境空氣
本次驗收調查針對礦山開采過程中的無組織粉塵排放及燃煤鍋爐產生
的 SO 2 和 NO X 進行調查。
(3)地表水環境
對項目所在區黃龍河、石家灣河、王河溝河地表水及礦區裂隙廢水進
行調查。
(4)地下水環境
重點調查范圍為露天開采范圍,在黃龍鋪村飲水井、鱉蓋子村水井各
設一個地下水監測點。
8
1.5 驗收調查內容及監測因子
(1)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驗收調查內容主要為水土流失情況、防護工程和效果、綠化
工程及其效果等。
(2)環境空氣
本項目大氣污染源包括露天開采鑿巖、爆破、裝卸、輸送無組織廢
氣。
環境空氣調查因子為:SO 2 、 NO 2 、 TSP ;
無組織排放廢氣調查因子為:CO、NO 2 、 TSP ;
(3)水環境
本次驗收調查水環境包括地表水環境質量、地下水環境質量。
地表水:PH 值、COD、懸浮物、硫化物、氨氮、Pb、As、Cr
6+ 共 8
項;
地下水:PH 值、高猛酸鹽指數、硫化物、氨氮、Pb、As、Cr
6+ 共 7
項 。
通過對該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初步設計文件的分析、確定本次驗
收調查重點為以下幾點:
(1)核實實際工程建設內容及方案設計變更情況:調查環評提出的環
境保護目標基本情況及變更情況。
(2)環境保護設計文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文件
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包括污染源治理、生態保護及恢復情況)落實情
況及其效果、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落實情況、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措
施落實情況及其有效性;
(3)調查了解施工及試運行期間公眾意見、實際存在的及公眾反映強
烈的環境問題;
(4)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及其他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環境治理
9
和主要污染因子達標情況;
(5)工程環境保護措施投資情況。
1.6 驗收執行標準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環境標準管理辦法》(【1999】第 3 號令)中“建
設項目設計、施工、驗收及投產后,均應執行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
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報告書(表)中所確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要求,
本次竣工環保驗收調查執行該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中商洛市環境保護
局批準的執行標準(附件 2)。
本次驗收調查標準范圍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各標準具體
如下:
1.6.1 環境質量標準
(1)環境空氣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修改版)及
修改單(環發【2001】1 號)中的二級標準,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2012)二級標準進行校核。
(2)地表水環境質量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
Ⅲ類水域標準。
(3)地下水環境質量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3-93)中Ⅲ類
水質標準。
環境質量標準具體見表 1.6-1。
表 1.6-1 環境質量標準
環境類別 標準名稱及級(類)別 項目
標準值
單位 統計值 數值
環境空氣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1996)(修改版)
及修改單(環發【2001】
1 號)中二級標準
SO 2
mg/m
3
1 小時平均 0.50
日平均 0.15
TSP 日平均 0.30
NO 2 小時平均 0.24
10
日平均 0.1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2012)二級標準
SO 2
μ g/m
3
1 小時平均 500
24 小時平均 150
TSP 24 小時平均 300
NO 2
1 小時平均 200
24 小時平均 80
地表水環境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中Ⅲ類水
域標準
PH 值 無量綱 6-9
COD
mg/L
≤20
硫化物 ≤0.2
氨氮 ≤1.0
As ≤0.05
Pb ≤0.05
Zn ≤1.0
Cr
6+
≤0.05
地下水環境
《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3-93)中Ⅲ類
標準
PH 值 無量綱 6-9
高錳酸鉀指數
mg/L
≤3.0
氨氮 ≤0.2
As ≤0.05
Pb ≤0.05
Cr
6+
≤0.05
1.6.2 污染物排放標準
(1)粉塵排放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8-1996)表 2
中二級標準及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鍋爐廢氣排放執行《鍋爐污染物
排放標準》(GB13271-2014)新建鍋爐大氣污染物濃度排放限值;
(2)污水排放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 1、表 4
中一級標準,并參照廢水污染物排放執行《黃河流域(陜西段)污水綜合
排放標準》(DB61/224-2011)中的一級標準進行校核;
污染物排放標準見表 1.6-2
表 1.6-2 污染物排放標準
類別 標準名稱及級(類)別 污染因子
標準值
單位 數值
11
廢氣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6298-1996)表 2 中二級標準及
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
顆粒物 Mg/M
3
1.0
《鍋爐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271-2014)新建鍋爐大氣污染
物濃度排放限值
顆粒物
Mg/M
3
1.0
SO 2 300
NO X 300
汞及其他化合物 0.05
煙氣黑度(林格
曼黑度,級)
≤1
廢水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表 1、表 4 中一級標準
PH 值
Mg/M
3
6-9
COD 100
硫化物 1.0
氨氮 15
Cd 0.1
As 0.5
Pb 1.0
Hg 0.05
Cr
6+
0.5
SS 70
1.7 環境保護目標
經現場調查,項目礦區范圍內無自然保護區、風景旅游點和文物古跡
保護單位,環境保護目標與環評階段相比,除搬遷附近的黃龍鋪村三組,
9 戶 44 人外,其余無變化,主要環境保護目標見表 1.7-1。
表 1.7-1 環境保護目標一覽表
環境要
素
保護對象 相對位置
保護內
容
保護目標
環境空
氣
環境空氣 評價區
空氣質
量
符合環境空氣質
量二級標準
村莊
黃龍
鋪村
1-2 組(60 戶,200 人)
露天采場北
邊界約
NE650m
人群
健康
3 組(20 戶,70 人)
4-7 組(176 戶,590 人)
8-10(112 戶,500 人)
王河溝三組(6 戶,24
人)
露天采場東
邊界 E600m
學校
黃龍鋪小學
(學生 200 人,教師 14 人)
露天采場北
邊界 NE600m
12
地表水
石家灣河(季節性溪流) 礦區內
地表水
質
符合地表水Ⅲ類
標準
大王河溝(季節性溪流) 礦區內
黃龍河
露天采場東
邊界約
E600m
地下水 黃龍河沿岸
地下水
質
符合地下水Ⅲ類
標準
生態環
境
排土場周邊生態環境
評價區
生態環
境
恢復排土場、露
采區植被
露天采場區周邊生態環境
注:相對位置中坑口距存在的距離為距最近住戶的距離
2 工程調查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狀況
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位于陜西省洛南縣城北部 41km
處的石門鎮黃龍鋪村,地處洛南、華陰、華縣交界處北,行政區劃隸屬石
門鎮黃龍鋪村管轄。洛-華公路經礦區東側通過,交通方便。具體地理位置
見圖 2.1-1。
13
2.2 工程建設 過程
(1)環境影響評價完成及審批時間
2007 年 7 月,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編制完成《洛南縣九龍
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2008 年 8 月,陜西省環境保護局以(陜環批復【2008】471 號)對該
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了批復。
(2)初步設計完成時間
2009 年 3 月,西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洛南縣九龍礦業有
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初步設計》。
(3)開、竣工時間
本項目實際于 2009 年 6 月開工建設,于 2010 年 11 月建成。
(4)投入運行時間
2011 年 11 月,陜西省環境保護廳以陜環試生產【2011】101 號文批準
該礦進行試生產。
從工程建設過程來看,本工程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
度。
2.3 工程概況
2.3.1 原 有工程概況
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整合的五家企業采礦設計生產能力 122 萬 t/a,實際
生產能力與設計生產能力一致,其中露天采場采礦能力 40×10
4 t/a,地下開采規模
為 82萬 t/a。礦山共形成了9個采礦區,秦嶺露天采場、華龍露天采場、秦寶露天
采場三個露天采場,現狀采礦量為每年 40 萬 t。
2.3.2 改擴建工程概況
(1)項目概況
14
礦區礦石儲量 5541×10
4 t,設計利用礦量 2090.19×10 4 t,礦山服務年限 13
年。改擴建項目開采對象為礦區內王河溝鉬礦Ⅰ號礦體,露天底標高為 1330m,最
高開采標高1500m,采場最長1050m,寬800m,露天底長480m,寬 275m,露天開采
分 22 個臺階。改擴建后露天開采規模為 200×10
4 t/a,采用高臺階與陡幫開采耦合
的工藝,開采順序為先開采礦體的北部,后向南推進。開拓方式為公路開拓運輸方
式。項目采礦證面積 1.3454km
2 ,目標露采面積 0.9146km 2 。
(2)項目組成
本次改擴建工程以現有工程為依托,經部分購置設備、設施改擴建,增加職工
人數,實現采礦規模,改擴建工程組成情況見表 2.3-1。
表 2.3-1 改擴建工程項目組成表
工程類別
工程類別
與現有工程依托關系
現有工程 改擴建工程
主
體
工
程
工業
場地
五家企業工業場地分別設
在各采區主巷口外,均有空
壓站、變配電站、食堂、宿
舍等臨時用房占地
集中建露采工業場地、全
面開展正規露天開采
露采范圍內工業場地已
經拆除
露天
采場
五家企業地下開采 12 個洞
口處,其中 3 家后期有小型
露天采區
1330m 標高以上采用露天
開采,露采范圍內地下坑
口全部關停
在現有露采面上擴大露
天開采范圍
儲
運
工
程
排渣
場
3 個露天采場產生的廢土石
均排在附近溝中,有攔石
壩,有 4 個排土場
設計有南、北兩個外排土
場,及一處內排土場,對
礦區內的廢石、表土進行
統一堆存
現有 4 個排土場棄渣均
專人新建的南排土場;北
排土場位于采場北側的
肖家溝;內排土場實際為
現有露天采場北部范圍
開采完畢后遺留的露采
坑基礎上開拓
公路
運輸
原礦運輸全部由公路運往
選廠
改擴建原有礦山運礦公
路,增加運輸車輛
提高運輸能力,增加運輸
車輛
原礦
及運
輸
現有 6 臺履帶式挖掘機,輪
胎式前裝鏟車 7 臺,委托其
他單位或個人進行礦石、廢
渣的汽車運輸
輪胎式前裝鏟車 7 臺,履
帶式挖掘機 16 臺,汽車運
輸仍舊委托其他單位或個
人
充分利用現有運輸設備,
同時增加 10 臺履帶式挖
掘機,3 臺輪胎式前裝鏟
車,并新購相關設備
15
公
用
工
程
礦山
給排
水
礦區工業用水取自黃龍河,
生活用水汽車拉水,礦坑水
經沉淀后自流排放,生活污
水分散排放
給水方式基本同現有工
程,礦坑水經凈化沉淀池
處理后綜合利用,其余排
至選礦廠,生活污水化糞
池處理后用于綠化或由附
近農民拉走
利用現有工程給排水管
網,并新建廢水循環利用
系統
供電
各采礦區有配電室一座,由
黃龍變電站接入
改擴建工程對舊的供電系
統進行徹底改造,新建一
座 35KV 總降變電所,內設
兩臺S9-5000/35有載調壓
電力變壓器,全橋接線
提高礦區供電能力,滿足
改擴建后的用電負荷
其他
采礦區工業場地內機修房、
炸藥庫、油庫等設施齊全
改擴建工程集中建設辦
公、住宿、食堂、實驗樓
充分利用現有油庫、炸藥
庫,增加露天開采的設
備,新建辦公、住宿、食
堂、實驗樓,同時適當增
加活動房,新建修理間
環
保
工
程
廢水 礦坑水沉淀排放
“石灰中和法”處理污水廢
水綜合利用
新建石灰法礦坑水凈化
處理系統,廢水綜合利用
系統
廢氣
露采區噴霧灑水滅塵、道路
灑水
露采區噴霧灑水滅塵、道
路灑水、綠化
增加灑水車,及相關植被
措施
2.3.3 總平面布置
本項目總圖布置有采礦工業場地、露天采場、排土場。
(1)露天開采總出入口為礦體東側,標高 1350m。露天底標高 1330m。
(2)采礦工業場地,布置在主井、副井東西兩側,主要設施有主井井塔,副井
提升機房、空壓機房、水池和泵房、檢修間、倉庫、變電所等。
(3)食堂、宿舍樓、實驗樓、辦公室布置在采礦工業場地東側原振興鉬選廠
處。
(4)總圖運輸道路為露天采場總出入口至采礦工業場地,選礦粗碎受礦口調車
場及與外部聯系道路和各工業場地內聯系道路。
(5)排土場:南排土場位于采場南側的王溝、北排土場位于采場北側的石家
灣。
16
2.3.4 工程環保投資
改擴建項目總投資 36530 萬元,其中,環保投資 4436.65 萬元,占總投資的
12.15%。建成后實際建設投資30720.9萬元,落實環保投資3073.5,占實際總投資
的 10%。環保驗收清單及環保投資落實情況見表 2.3-3。
表 2.3-3 環保驗收清單及環保投資落實情況一覽表 單位:萬元
類別
治理
項目
環評提出環保措設施或措
施
環評估算 環保設實際施落實情況
實際
投資
改擴
建工
程
礦坑水
礦坑水采取礦坑水凈化處
理系統(石灰石中和)經處
理后綜合利用,減少外排。
180
建設綜合利用管線,集中收集
處理后,用于榮森選廠生產用
水
46
生活污
水
辦公區化糞池、各采礦溝道
各一座旱廁
3.0 辦公區化糞池、露天采場旱廁 2.5
廢氣
露采工作場面噴霧灑水裝
置
866.49
定期清理工作面鑿巖,噴霧灑
水裝置
50
鍋爐煙
氣
25 米鍋爐房煙囪 28 米鍋爐煙囪
環境綠化
工業場地周圍、運輸道路兩
旁綠化,綠化率≥30%。
25
工業場地周圍、運輸道路兩旁
綠化
5
環境管理與監
測等
定期對粉塵進行監測,制定
有排土場復墾規劃,原始記
錄及統計數據齊全有效,環
境管理制度健全
210
制定有排土場復墾規劃,環境
管理制度健全,購置監測設備
180
生態環境 水
土保持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臨時
措施
2543.16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臨時措
施
2300
不可預見費用
環評費用、環保竣工驗收及
其他不可預見費用
100
環評費用、環保竣工驗收及其
他不可預見費用
80
2.3.5 驗收期間工礦符合
改擴建礦山設計規模為200萬t/a,本次環保竣工驗收期間礦山開采,礦石日
產量約為 5000 噸,折合年產量為 165 萬 t,驗收期間工況符合達到總合計值的
82.5%,符合驗收工況大于 75%生產規模的要求。
4 2.4 工藝流程及污染源分析
17
2.4.1 采礦工藝
九龍礦業有限公司山坡露天礦,公路運輸開拓方案,采礦作業順序為:準
備、鑿巖、鉆孔、爆破、通風、灑水、鏟裝、運輸。
2.4.2 主要污染源分析
營運期產污、排污環節見表 2.4.1.
表 2.4.1 營運期產物環節一覽表
污染物類型 產生工藝環節
廢水 生活設施收集的生活污水,原地下開采產生的裂隙水
廢氣 露天開采鑿巖、爆破、裝卸、輸送等無組織廢氣:爆破炸藥廢氣:生活區燃煤鍋
產生的鍋爐煙氣
(1) 水污染源
水污染源主要為礦坑水及生活污水。礦坑水中礦坑水中除 pH 值為偏酸性,其
余污染物為 NH 3 -N、SS、COD、S
2 -、As、Pb、Cr 6+ ;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為 COD、
BOD 5 、SS、NH
3 -N 和少量石油類等。
(2) 大氣污染源
大氣污染源主要為礦山露天開采鑿巖、爆破、裝卸、輸送籌無組織廢氣,炸藥
廢氣及辦公區的鍋爐煙氣。主要污染物有粉塵、CO、NO、N0 2 、煙塵和 S0 2 。
(3)生態環境
工程排放廢石必然壓占部分土地、植被,加劇水土流失,局部生態環境受到影
響。礦區屬中高山區,河谷切割深,比高 100-300 m,地形坡度 20-35º,降雨量大
且比較集中,如遇特大暴雨、洪水沖刷,礦山廢石有可能發生坍塌事故,引發泥石
流災害,對下游生活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2.5 工程主要變更及影響分析
根據現場調查,目前礦山實際建設內容原與環評報告書反映的內容基
18
本相同,但在后期初步設計修改中對部分建設內容進行了調整,主要變更
如下:
(1)鍋爐房容量變小
環評批復時,項目鍋爐房內安裝CLSS型常壓立式燃煤熱水鍋爐2臺,
型號分別為 CLSS0.8-90/70-AⅢ和 CLSS0.3-90/70-AⅢ,廢氣通過一根 25m
高煙囪排放。
實際建設運行時,生活區鍋爐房內已建成 3 臺燃煤鍋爐,但目前生產
單位采取電熱水器進行洗浴和生活用水,只保留一臺燃煤鍋爐用于冬季取
暖,煙囪高度為 28m。
由于項目洗浴和生活用熱水改為用電,鍋爐房數量與用煤量均減少,
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也相應及減小。
(2)礦山裂隙水處理與利用方式改變
環評批復要求 礦山裂隙水 經沉淀凈化處理后,盡量回用,多余部分自流排
放。實際建設時,建設單位將 礦山裂隙水處理通過管道全部送榮森選廠,經
處理后全部回用 ,不外排。
3 3 環評摘要及批復要求
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于 2008 年 8 月編制完成了《陜西省洛南縣九龍
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08 年 8 月,陜西
省環境保護局以(陜環批復(2008) 471 號)對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了批復。
3.1 環境影響報告書主要結論
3.1.1 生態環境
( 1)環境現狀
本項目地處洛南、華陰、華縣交界處,屬秦蟒中山地貌,由深斷裂復活和近代
新構造斷裂掀升而形成,海拔一般在 1200m 以上。區內山大溝深坡陡,土壤多為棕
19
壤,多石渣,土質差,森林覆蓋率較高,主要為草灌和農作物。生態系統以森林生
態系統為主,其次為農田和河流。區內主要河流為黃龍河上游的黃龍河,黃龍河是
洛河的一級支流。評價區所在的黃龍鋪地區屬輕度水土流失區,水土流失面積
226.8km
2 ,侵蝕模數 749t/km 2 .a。評價區近年來很少見大型野生珍惜瀕危動物,常
見品種有老鷹、錦雞、鳥類等。區內無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
(2)生態環境影響及其治理措施
改擴建工程將影響評價區內局部生態環境,對局部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因素為
排土場和 I 號礦體露天開采,局部生態影響將是顯著的。工程不同階段對生態環境
的影響略有不同。建設期主要體現在水土流失、植被等方面,生產期主要體現在水
土流失、植被、土壤、景觀等方面,退役期隨著生態綜合整治和生態恢復的實施,
生態環境將逐步得到影改善。通過采取相應的生態恢復、保護對策,改擴建工程對
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可以減緩的,不會對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
造成威脅,總體看來本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大。
針對現有工程和礦區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洛南縣黃龍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評價根據“以新帶老”生態恢復與礦區環境綜合整治結合,制定出環境綜合整治計
劃,重點突出對露采區、排土場等重點地域進行了全面防治,清淤河道,修筑擋石
墻十多座,對礦山地質災害全部治理,整治后全部綠化,使可能發生的水土流失危
害降到了最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擴大了林草面積,調節了氣候,涵養了水源,
從根本上解決了黃龍鋪鉬礦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通過生態恢復和補償措施,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可以減緩的,不會對區域
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
3.1.2 大氣環境
(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評價區石家灣、王河溝、西溝 3 個環境空氣監測點 TSP 日均濃度值 TSP 超標率
在20-100%。其中石家灣監測點監測值超標率20%,王河溝和西溝監測值超標率100%
和 80%。區內各監測點 S0 2 和 N0 2 濃度值較低,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20
(2)環境空氣影響及其治理措施
改擴建項目穿孔設備配有捕塵裝置,可大大降低穿孔作業的產塵量;設計中對
中深孔爆破采用多排孔微差爆破,降低了二爆頻率,減少了粉塵產生量;對采場爆
堆采用灑水車進行灑水抑塵,以降低電鏟裝車及倒堆過程中產生的揚塵;采場內運
礦及運巖道路用灑水車進行灑水,降低礦巖運輸時產生的二次揚塵;廢石堆場在排
棄過程,以及大風天氣產生大量揚塵,因其遠離人群,所以在排棄過程中做好覆土
造林工作后,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評價建議對排土場采用“防風抑塵網”降低起
塵量。通過上述全面采取綜合防塵措施,礦區無組織揚塵得到有效治理,礦區環境
空氣將得到改善。
對于辦公生活區的鍋爐房,評價要求辦公區的鍋爐房只能設一根煙囪,且煙囪
高度不低于 25m。采取措施的基礎上,鍋爐 S0 2 和煙塵排放濃度均符合
GB13271-2001 II 時段二類區標準要求。
3.1.3 地表水環境
(1)地表水質量現狀
經對地表水 5 個斷面 pH 值、COD、硫化物、氨氮、Pb、As、Cr6+共 7 個項目監
測,與地表水 III 類標準值相比,石家灣河、王河溝河 COD 和 NH 3 -N 最大超標 5.65
倍和4.98倍,其它監測項目符合地表水III類標準;黃龍河上游斷面測指標全部符
合地表水 III 類標準,黃龍河下游斷面(H 4 )和(H 5 )除 NH 3 -N 分別超標 9.4 倍 COD 超標
0.38 外其它指標符合地表水 III 類標準。
(2)地表水環境影響及其治理措施
改擴建工程評價范圍內廢水排放量極小,僅為辦公生活區的生活污水,排放量
為 0.53 萬 m
3 /a,生活用水經化糞池處理后自流分散排放。評價要求對于辦公樓生
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可用于每天廠區綠化澆水或由附近的農民作為農肥使用。
根據項目實際狀況,化糞池需每個月集中清理一次。采取措施后生活污水不會進入
地表水體,因此,對地表水環境基本無影響。礦區內評價范圍以外的礦坑水涌水量
約為 26.28 萬 m
3 /a,露天采場范圍內的道路及爆破降塵用水及綠化用水采用沉淀凈
21
化的礦坑水,合計使用量約為15.2萬m
3 /a,富余礦坑水量約為l1.08萬m 3 /a,經沉
淀凈化處理后自流排放。建設單位打算在王河溝鉬選廠建成后將富余礦坑排水經凈
化沉淀處理后進入該廠作為選礦用水,不外排。
3.1.4 地下水環境
(l)地下水質量現狀
對區內地下水2個點進行監測,監測項目為pH值、高錳酸鹽指數、硫化物、氨
氮、Pb、As、Cr
6+ ,共計 7 個項目。全部符合地下水Ⅲ類標準,表明評價區地下水
水質良好。
(2)采礦對地下水的影響
改擴建工程采礦逐步向深部拓展,會使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形成降落漏斗。隨
著降落漏斗的擴展,礦井匯水區域逐漸增大,礦坑漏水量也逐漸增加,當降落漏斗
波及地表時,地表水體也會向下滲漏補給礦坑。由于礦區地表水已受到污染,礦山
開采后期會對地下水產生一定影響。
3.1.5 水土保持
(1)水土流失現狀
據洛南縣水土保持劃分方案,評價區屬于輕度流失區,區內多系分割較深的山
溝和谷,海拔在1100-1500m之間,坡度多為 20-35度,水土流失面積1.14 km
2 ,侵
蝕模數 749t/km
2 .a,以面蝕為主,間有重力侵蝕。由于區內降雨量相對集中,山
高坡陡,加之礦區露天開采及礦山廢石的亂堆亂放,區內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趨勢,
該區是陜西省秦巴山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2)水土流失預測及評價
工程在建設、生產中,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況下,建設及運行期間擾動
原地貌,損壞土地及植被面積達l94.16hm
2 ,工程總棄渣量為3925.14×10 4 m 3 ,工程
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總量為 6656.8×10
4 t。其中直接水土流失量約為 529.9×
l0
4 t,占總水土流失量的 7.96%,間接水土流失量約為 6126.897×10 4 t,占總水土
流失量的 92.04%。預測結果充分說明,改擴建項目間接水土流失量占絕對優勢,
22
其影響不容忽視,其中露天采場及渣場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若不采取有效的水土
保持防治措施,必將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對環境將帶來不利影響。
3.1.6 移民搬遷
本項目需要搬遷的主要是石門鎮黃龍鋪三組的部分群眾(9 戶 44 人),拆遷面
積 1845.34m
2 。
3.2 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復意見
2008 年 8 月,陜西省環境保護局以《陜西省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
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陜環批復[ 2008)471 號)文對項目
報告書進行批復,主要批復意見如下:
(1)按照“以新帶老”原則,對現有工程和礦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全面
整改;認真落實搬遷安置計劃和費用,確保在本項目投產前完成石門鎮黃龍鋪村 9
戶 44 名村民的搬遷安置工作,否則,本項目不得投入試生產;開展施工期環境工
程監理,定期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工程環境監理報告。上述內容納入本項
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內容。
(2)落實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計劃和投資,采取河道清淤、修筑擋石墻、對礦山
地質災害全面治理、生態恢復和補償等措施,有效控制和減緩改擴建工程對周邊生
態環境的影響,防止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和破
壞。
(3)嚴格按照相關規范的要求組織實施露天開采作業,采取在穿孔設備配備捕
塵裝置、多排孔微差爆破、對采場爆堆及采場運輸道路進行灑水抑塵等綜合防塵措
施,確保粉塵排放達到《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6297-1996)中的二級標準
及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要求。辦公生活區鍋爐房設 1 根高度不低于 25 米的煙
囪,二氧化硫、煙塵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濃度均需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271-2001)II 時段二類區標準。
(4)建設礦坑水凈化處理系統和廢水綜合利用系統,將礦區內礦坑涌水收集處
23
理達標后用于露天采場爆破降塵、道路灑水及綠化等,富余部分也應盡量綜合利
用,節約水資源,減少外排。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用于廠綠化或定期清運作為農
肥使用。
(5)應針對采礦區塌陷、排土場泥石流和崩塌等生產安全事故和重大險情,制
定切實可行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并報市、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
案。
(6)建立相應的環境管理和監測制度,配備相應的檢測設備,定期對礦石中的
伴生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等環境因子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妥善處置,
確保環境安全。
(7)加強施工期環境保護工作。建設單位在與施工單位簽訂施工合同時,應明
確環境保護的內容和責任,落實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與恢復措施,防止施工揚塵、
噪聲擾民,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
(8)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規劃控制,嚴禁在衛生防護距離范圍內
新建居民住宅等環境敏感建筑。
4 4 施工期環境影響調查
本工程于2009 年6月開始基建,期間由于九龍公司內部重組等問題截止 2010
年 11 月本項目建成。
4.1 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調查
工程施工期的生態環境影響主要表現在場地開挖破壞原有地表植被;棄土棄渣
不斷加劇人為水土流失。
本工程在施工期采取了以下生態影響控制措施:
(1)加強施工人員教育,提高生態保護意;
(2)加強管理,嚴格控制施工場地占地;
(3)對礦山破壞處進行植樹綠化。
24
4.2 施工期大氣環境影響調
工程施工期對大氣環境產生的影響主要是來自施工揚塵、建筑材料堆放裝卸產
揚塵、交通運輸揚塵。
針對施工期的大氣環境保護問題,施工過程中落實了如下措施:
(1)設 2 臺灑水車對出入場地道路,施工便道定時灑水;
(2)運輸車輛加蓋或用篷布遮蓋:
(3)水泥、石灰等粉末狀材料采用袋裝;
(4)能夠及時清理的廢渣料,建設方要求及時處理,不能夠及時處理的采取了
覆蓋措施,灑水抑塵。
4.3 施工期水環境影響調查
本項目施工廢水主要來源于石料沖洗、混凝土攪拌與養護等過程,所含污染物
主要是是SS;施工人員生活污水量不大,主要污染物是SS和COD,項目施工期采取
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1)生產廢水排入礦坑水凈化處理系統,沉淀后清水作為施工生產用水或場地
灑水:
(2)生活污水設臨時沉淀池,沉淀后用于場地降塵灑水或綠化澆灌;
(3)施工場地設置臨時旱廁。
4.4 施工期環境影響調查結論
根據相關資料表明,工程在施工期間采取了各項環保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對生
態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等的影響;村民認為建設項目施工期對其影響不大,移
民搬遷讓其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項目施工期未發生環境污染和擾民投訴,施工期
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較好。
5 5 生態影響調查與分析
項目區露天開采對地表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景觀等影響,以及基礎設施的
25
建設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等。
5.1 原有工程生態調查
原有工程“五家企業地下開采I2個硐口,其中3家后期有小型露天采區”;改
擴建工程內容“1330m 標高以上采用露天開采,露采范圍內地下坑口全部關停”;
“3 個露天采場產生的廢土石均排在附近溝中,有攔石壩,4 個排土場”;改擴建
工程內容“設計有南、北兩個外排土場,及一處內排土場,對礦區內的廢石、表土
進行統一堆存”,原有 4 個土場棄渣均轉入新建的南排土場;北排土場位于采場北
側的肖家溝;內排土場實際為在原有露天采場北部范圍開結束后遺留的露采坑基礎
上開拓。
現場踏勘情況:3 處小型露天采區合并擴大為一個大的露天采區,采區全部裸
露。原有地下開采的 12 個硐口全部關停,有一處地面塌陷,王河溝排土場已堆土
完畢,正在恢復植被,現在使用的為石家灣排土場,場地全部裸露。
圖 5.1-1 露天采區照片(1)
26
圖 5.1-1 露天采區照片(2)
5.2 占地影響調查
改擴建工程總占地面積工 114.93hm
2 ,其中永久占地面積 62.94hm 2 、臨時占地
面積 50.98hm
2 。永久占地主要包括露天采礦場、采礦工業場、采礦場外主干道路等
占地,臨時占地主要是棄渣場,施工便道的擾動面積。占地類型以灌木林地為主,
工程占地情況見表 5.2-1。
表 5.2-1 王河溝鉬礦露采工程占地情況 單位:hm
2
項目 項目建設區 直接影響區
占地面積 占地類型 占地性質 影響面積 影響地類型
露天采礦場區 62.94 稀疏灌木地 永久 71.67 稀疏灌木地
棄渣場區 47.67 稀疏灌木地 臨時 5.72 稀疏灌木地
礦區臨時道路
施工便道區
4.02 稀疏灌木地 臨時 2.85 稀疏灌木地
小計 114.63 80.24
總計 194.84
27
5.3 生態影響措施調查
5.3.1 工業場地生態治理與恢復
目前工業場地生產生活設施能滿足改擴建后的生產生活要求,工業場地在建設
過程中擾動過原有地貌植被,工業場地和運輸道路地面大部分已硬化,空地已綠
化。
5.3.2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執行情況
2007 年 8 月商洛市水土保持工作站編制完成了《陜西省洛南縣九龍礦業公司王
河溝鉬礦采選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2007 年 11 月 5 日商洛市水務局以商政水
函(2007)85 號給予了批復。
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劃分為礦山塌陷區、現有工程露采區、閉坑排土場和改擴
建工程排土場,防治面積共計 194.16 hm
2 。
通過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對水土流失區遠行全面治理,目前大部分區域的植
被生長較好。
5.3.3 綠化措施落實情況
建設單位因地制宜的對辦公區、道路兩側等進行了綠化,道路硬化及綠化情況
見圖 5 5. .3 3- -1 1 。
28
圖 5.3-1 道路硬化及綠化情況
5.3.4 排土場生態影響調查
項目運行期露天采場北部開采過程產生的棄渣排入南排土場,后期產生的棄渣
排入北排土場。根據現場調查,南排土場已完成堆渣,并正在覆土綠化。正在使用
的北部石家灣排土場,按照設計的位置,已修建排洪涵洞、攔渣壩壩體和排水棱體
工程,排土場采用多臺階覆蓋式的排土方法,下一臺階堆滿后再排至上一個臺階。
排土場現狀見圖 5.3-2。
29
圖 5.3.2 南排土場現狀
圖 5.3.3 北排土場現狀
5.4 移民搬遷安置調查
9 戶移民己搬遷至新址,新址位于王河溝洛華公路北 150m 處 5 戶,以南 50m
處 4 戶。
5.5 調查結論
(1)原有地下開采的 12 個硐口全部關停。王河溝排土場已按工程設計與水土保
持要求堆土完畢,已恢復植被,植被生長較好。現在使用的為石家灣排土場,已按
設計修筑攔渣壩、排水棱體,暫無綠化。
30
(2)建設單位因地制宜的對工業場地、道路兩側等進行了綠化,通過水土保持
方案的實施,對水土流失區進行全面治理,目前大部分區域的植被生長較好。
(3)需搬遷安置居民工作已全部完成,居民已搬遷至新址。
6 6 水環境影響調查與分析
6.1 用排水狀況
(1)給水工程
①給水水源
改擴建項目用水主要為道路降塵灑水、露天鑿巖抑塵作業用水及礦
區辦公住宿樓生活用水。企業以井下排水沉淀后作為道路降塵灑水用水;
工業用水取自采場東側的黃龍河;生活用水目前利用汽車拉水,未來規劃
從黃龍河以東 3.5KM 處的秦嶺溝調水,調水工程可行性報告現正在編制過
程中。
②用水量
根據露天設備清單及現場實際調查情況,礦山露天采場采用干式鑿
巖,帶有捕塵裝置;履帶式中深孔鑿巖機配備 3 臺移動式空壓機,該設備
無冷卻水循環水。因此改擴建工程生產用水主要為道路及爆破降塵灑水,
用水量 8.63 萬 m³/a,生活用水 0.32 萬 m³/a,綠化用水量 6.6 萬 m³/a,合
計用水量 15.55 萬 m³/a。改擴建項目生產用水量見表 6.1-1
表 6.1-1 改擴建項目用水量
項目 定額 面積/人數 用水量(m³/a) 備注
工業用水
道路及
爆破降
塵灑水
1-1.5L/m 2
次
87195.6m 2 86320.08
一班一次
一日三班
年工作 330 天
生活用水 95L/人.d 100 人 3135
常駐人口約 100
人
綠化用水 200m 2 /次 178400m 2 66000 一天一次
合計 155455.08
(2)排水量
31
五家企業整合后,露天開采范圍內不進行地下開采。整合后初期的礦
坑涌水僅是整合前的構造裂隙水等,由于 10 坑是整合前最低井采(1316m)
的坑口,整合后項目礦坑涌水僅自十坑口自流排出,不用其他硐口,且十
坑口不在露天開采范圍內。改擴建項目給排水情況見表 6.1-2。
表 6.1-2 改擴建后給排水量平衡表單位:萬 m³/a
來源 工序 總水量
循環水
量
給水性質
消耗量 排放量 排水去向
新鮮水 礦坑水
露采場
以外采
區
礦坑水 26.28 0 0 - 15.2 11.08
經沉淀后用
于選廠用水
露天采
場及排
土場辦
公生活
區
降塵灑水 8.6 0 0 8.6 8.6
生活用水 0.32 0 0.32 0 0.1 0.22
綠化或由農
民拉走
綠化用水 6.6 0 0 6.6 6.6 0
合計 15.83 0 0.32 15.2 15.3 0.22
由表 6.1-2 可知,改擴建工程露天采場范圍內廢水排放量極小,僅為
辦公生活區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為 0.22 萬 m³/a;礦坑水涌水量約為 26.28
萬 m³/a,露天采場范圍內的道路及爆破降塵用水及綠化用水采用沉淀池處
理后的礦坑水,合計使用量約為15.2萬m³/a,富余礦坑水量約為11.08萬
m³/a,經處理后用于選廠用水。在王河溝鉬選廠建成前用于榮森選廠生產
用水,建成后富余礦坑水用于王河溝選廠選礦用水(目前王河溝選廠正在
建設中,建設規模為 3000t/d,需要水量約為 247.5 萬 m³/a)。
改擴建項目給排水平衡見圖 6.1-1。改擴建擴建前、后給排水量變化見
表 6.1-3,。
15.2
15.2
礦坑涌水 26.28 11.08
11.08
道路、爆破降塵灑
水綠化用水
經凈沉淀處理后用
于選廠選礦用水
32
收集排放
0.1
生活水源 0.63 0.22
圖 7.1-1 改擴建項目給排水平衡圖 單位:萬 m³/a
表 6.1-3 擴建前、后給排水量變化 單位:萬 m³/a
類
別
測算范圍 項目 現有工程
改擴建
后
改擴建前
后增減量
用
水
量
露天采區
排土場
辦公生活
區
礦坑水 降塵灑水、綠化 4.8 15.2 +10.4
黃龍河水 空壓機冷卻 56.43 0 -56.43
汽車拉水 生活用水 0.57 0.32 -0.25
合計 61.8 15.52 -46.28
排
水
量
露天采區
排土場
辦公生活區
礦坑水 10.05 0 -10.05
降塵灑水、綠化 0 0 0
空壓機冷卻 2.82 0 -2.82
生活用水 0.45 0.22 -0.23
合計 13.32 0.22 -13.1
根據表 6.1-3 可知,本次評價范圍內,改擴建前后用水及排水量用明
顯的變化。改擴建后工程用水量與現有工程相比減少 46.28 萬 m³/a,排水
量減少 13.1 萬 m³/a。
6.2 地下水環境 防治措施調查
項目區地下水主要受降水補給,排泄方向與地形大體一致。由北西流
向南東,部分為地表徑流,順地勢排向溝谷,部分通過泉水流出,有少量
通過巖石裂隙滲入地下由礦山排水排出,最終匯入黃龍河。與區域地下水
比較,礦區地下水礦化度普遍較高,鈾、氡含量明顯增高,地下水礦化度
0.34-0.40g/L,水化學類型為SO 4 -HCO 3 -Ca 型,含量較高的離子有鈾、鉬、
錳元素。
改擴建項目礦坑水排量為 2435.76m
3 /a.隨著改擴建項目進展,采礦逐
生活用水
綠化或讓農民拉走
33
步向深處拓展,會使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形成降落漏斗。隨著降落漏斗的
擴展,礦井匯水區域逐漸增大,礦坑漏水量也逐漸增加,當降落漏斗區波
及地面時,地表水體也會向下滲漏補給礦坑。評價建議對礦坑水盡量綜合
利用,減少污水排放。評價建議對于辦公樓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可
用于每天廠區綠化澆水或由附近農民作為農肥使用。根據項目實際狀況,
化糞池每月集中清理一次。采取措施后,擬建項目投運后不會對廠區周圍
的地下水環境產生污染影響。
6.2.1 監測點位及項目
地下水監測點位布設見表 6.2-1.
表 6.2-1 地下水監測點位布置
點位 監測井名稱 井深 位置 布點理由
1 黃龍鋪村飲水井 5M 礦區東北 600M 了解礦區上游地下潛水水質狀況
2 鱉蓋子村水井 4M 礦區東南 2000M 了解礦區下游地下潛水水質狀況
備注 監測項目:PH 值、高錳酸鹽指數、硫化物、氨氮、Pb、As、Cr 6+ ,共計 7 個項目。
監測頻次:1 次/天,連續 2 天。因地下水評價范圍為黃龍河兩側及礦山開采范圍。
執行標準:《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Ⅲ類標準。
6.2.2 監測結果及分析
地下水監測結果統計見表 6.2-2。
6.2-2 地下水質監測結果統計表 單位 :mg/L
點位 項目 PH
高錳酸
鹽指數
硫化物 氨氮 As Pb Cr 6+
1
9.26 7.21 1.0 0.017 0.061 0.0004 0.01ND 0.006
9.27 7.22 1.1 0.017 0.061 0.0005 0.01ND 0.004
超標率 0 0 0 0 0 0 0
最大超
標倍數
0 0 0 0 0 0 0
2
9.26 7.23 0.9 0.018 0.075 0.0004 0.01ND
0.04N
D
9.27 7.24 1.0 0.017 0.072 0.0004 0.01ND
0.04N
D
34
超標率 0 0 0 0 0 0
最大超
標倍數
0 0 0 0 0 0
標準值 6.5-8.5 ≤3.0 ≤0.2 ≤0.05 ≤0.05 ≤0.05
由表6.2-2可以看出,各監測點位各監測項目均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8-93)Ⅲ類標準。
6.3 地表水環境調查
6.3.1 生活污水
項目改擴建后,經過機構調整,職工實際人數 100 人,其中行政人員
30人,工人70人。根據實際情況,辦公住宿樓常住人口100人,生活辦公
等用水量為95m³/d。生活污水產生量較之環評中更少;洗浴改為電熱水,
按照公司規定每周進行 2 次集中洗浴,產生洗浴廢水很少。企業通過辦公
區建設的化糞池將生活污水、洗浴廢水沉淀處理后,用于附近農戶作為農
肥使用,同時公司定期對化糞池進行清理,并配備有污水處理車,如圖
6.3-1。
35
圖 圖 6.3-1 生活污水清運車
6. 3.2 廢石、廢渣淋溶水
采礦廢石長期堆放在地表,在大氣降水的淋溶作用下,部分污染物通
過淋溶水進入地表水 系 。
6.3.3 監測點位及項目
監測點監測項目見表6.3-1。
表6.3-1地表水監測斷面位置及設置情況表
序號 斷面名稱 斷面位置 監測河流 斷面設置原則
1 1號斷面(H1) 石家灣溝口 石家灣河 石家灣河水質
2 2號斷面(H2) 王河溝口 王河溝河 王河溝水質
3 3號斷面(H3) 礦區上游500m 黃龍河 河水背景值
4 4號斷面(H4) 石家灣溝口下游800m 黃龍河 納污后黃龍河水質
5 5號斷面(H5) 石家灣溝口下游3500m 黃龍河 納污后黃龍河下游水
36
質
備注
監測項目:PH值、COD、懸浮物、硫化物、氨氮、Pb、As、Cr 6+ 共8項
執行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監測頻次:1天/次,連續3天。
6.3.4 監測結果及分析
地表水監測統計結果見表6.3-2.環評報告中,收集洛南縣環境監測站
2006年6月對黃龍河評價區河段3個斷面的監測資料,及洛南縣環境監測站
2006年11月26日對石家灣河和王河溝河段的監測資料,監測統計結果見表
6.3-3。
6.3-2地表水監測結果統計表單位:mg/L
斷面 項目 PH SS COD 硫化物 Cr 6+ 氨氮 Pb As
H1 9.26 7.02 435 65 0.017 0.009 17.85 0.01ND 0.0067
9.27 7.01 452 60 0.017 0.011 18.35 0.01ND 0.0074
9.28 7.01 459 60 0.017 0.008 17.99 0.01ND 0.0064
超標率 0 / 100 0 0 100 0 0
最大超標倍數 0 / 2.25 0 0 17.35 0 0
H2 9.26 7.01 112 25 0.020 0.018 1.423 0.020 0.0048
9.27 7.03 125 23 0.022 0.016 1.507 0.020 0.0038
9.28 7.02 126 23 0.021 0.018 1.338 0.019 0.0039
超標率 0 / 100 0 0 100 0 0
最大超標倍數 0 / 0.25 0 0 0.507 0 0
H3 9.26 7.03 131 8 0.023 0.008 7.817 0.01ND 0.0032
9.27 7.04 133 9 0.024 0.006 7.535 0.01ND 0.0037
9.28 7.06 129 8 0.023 0.006 7.550 0.01ND 0.0039
超標率 0 / 0 0 0 100 0 0
最大超標倍數 0 / 0 0 0 6.817 0 0
H4 9.26 7.01 129 14 0.018 0.011 10.97 0.01ND 0.0089
9.27 7.02 132 14 0.020 0.009 11.28 0.01ND 0.0078
9.28 7.04 132 15 0.020 0.011 11.25 0.01ND 0.0097
超標率 0 / 0 0 0 100 0 0
最大超標倍數 0 / 0 0 0 10.28 0 0
H5 9.26 7.06 241 8 0.023 0.006 17.43 0.012 0.0097
9.27 7.09 244 9 0.024 0.006 18.27 0.011 0.0076
9.28 7.02 238 9 0.024 0.008 18.24 0.011 0.0087
37
超標率 0 / 0 0 0 100 0 0
最大超標倍數 0 / 0 0 0 17.27 0 0
標準 6-9 / ≤20 ≤0.2 ≤0.05 ≤1.0 ≤0.05 ≤0.05
注:ND表示未檢出,ND前數字表示檢出限
6.3-3環評報告中地表水監測結果統計表單位:mg/L
斷面
項目
PH COD 氨氮 SS As Pb Cr 6+ 硫化物
石家灣 H1 7.48 133 2.92 960 0.002 0.0221 0.024 ‹0.02
王河溝 H2 6.53 64 5.98 338 ‹0.001 ‹0.01 0.0039 ‹0.02
黃龍河 H3 7.4 12.9 0.212 49.6 0.008 0.016 0.0011 0.03
H4 7.82 19.2 0.492 721.8 0.007 0.024 0.017 ‹0.02
H5 8.04 27.6 10.4 811.8 0.007 0.038 0.004 ‹0.02
地表水Ⅲ類標準 6-9 20 1.0 / 0.05 0.05 0.05 0.2
最大超標倍數 0 5.65 9.4 / 0 0 0 0
可以看出:石家灣河、與王河溝河監測斷面COD出現超標,超標率
100%,最大超標倍數2.25和0.25倍;由表6.3-3可以看出,環評報告監測
期間COD 最大超標5.65倍;兩者比較 COD濃度有所降低,表明:該項目廢水不進
行外排,對地表水未造成影響。
由表6.3-2各監測斷面氨氮均出現超標,最大超標倍數17.35和
0.507、6.817、10.28和17.27倍;由表6.3-3可以看出,環評報告監測期
間石家灣、黃龍河監測斷面氨氮也出現超標最大超標倍數9.4倍。分析認
為,改擴建項目廢水未外排,對地表水無影響。所測地表水體的氨氮超標
是由于黃龍河上游(H 3 :7.81)及匯入河流的石家灣河(H 1 :18.35)背景
濃度值較高所造成。
其余各監測斷面其余監測項目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Ⅲ類標準。
38
6.3.5 礦坑涌水
經調查由于黃龍鋪地區的礦石中含有硫化物等物質,使礦坑涌水酸性較高,對
此,企業建設有收集池、凈化池、沉淀池,通過管道引流至據礦區 1.8 公里處的選
廠,通過尾礦庫沉淀凈化流入回用池后用于選廠生產。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礦山的露天開采部分。改擴建項目露采范圍內不進
行地下開采,且礦坑涌水排水坑口不在露采范圍內,但從水的綜合利用角
度分析,礦坑水仍然需要進行簡要分析。
整個礦區改擴建后,礦坑涌水量約為 26.28 萬 m³/a,露天采場范圍內
的道路及爆破降塵用水及綠化用水采用沉淀凈化處理后的礦坑水,合計使
用量約為 15.2 萬 m³/a,富余礦坑水量約為 11.08 萬 m³/a,在王河溝選礦廠
建成前礦坑排水經“礦山裂隙廢水回用處理系統”,將礦山裂隙費水引入
榮森公司尾礦庫后,再回用。洛南縣環境監測站于 2015 年 5 月 20 日-22 日
對九龍礦業有限公司廢水污染物排放現狀進行監測,監測結果表明礦山廢
水總排污口、榮森礦業有限公司總排污口排放均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中一級標準限值要求。2015 年 6 月 10 日,洛南縣環保局以《關于洛南縣九
龍礦業有限公司礦山裂隙廢水回用處理改造工程竣工驗收的批復》(洛環發
【2015】166 號)進行竣工環保驗收。
6.3.6 監測點位及項目
表 6.3-4 生產廢水監測位置及設置情況表
點位 位置 布點理由
1 廢水處理前收集池口 了解廢水未處理的原本水質
2 處理后出口 了解經處理后廢水水質
備注
監測項目:PH、氨氮、COD、懸浮物、硫化物、Cr 6+
執行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 4 中一級標準限
值要求。
6.3.7 監測結果與分析
生產廢水監測結果見表 6.3-5.
39
表 6.3-5 生產廢水監測結果.
表6.3-5監測數據表明:在廢水未處理前除Cr
6+ 、硫化物外,其余指標
均超標,但通過處理后,所有監測數據均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8978-1996)表 4 中一級標準限值要求。
6.4 其他
九龍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是將原有三個露天采場合并
為一個大的露天采礦場,實行大露天開采,幾乎沒有什么生產廢水,該次
監測的生產廢水不在九龍公司采礦區域之內,廢水來源為原華龍鉬業公司
邊際礦山地下開采所造成的,為防止該裂隙水對黃龍河造成污染,九龍公
司在政府的主導下,積極配合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2016 年 8 月縣政府
為統一治理黃龍河流域,目前該項目已設計完成,建設地點位于陳澗村五
組。現該項目已動工建設,待項目建成后,將黃龍河沿途 12 個尾礦庫及該
處裂隙水納入黃龍河整體流域治理。
6.5 小結與要求
6.5.1 小結
(1)地下水各監測點位各監測項目均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8-93)Ⅲ類標準。
(2)生產廢水經收集處理后用于選廠生產,經監測處理后水質符合相
關標準要求。目前為解決該項目為建成前對黃龍河流域的治理,由縣政府
主導的黃龍河流域治理項目已開始實施。待該項目建成后,該裂隙廢水將
點位 PH 氨氮 COD Cr 6+ 硫化物 懸浮物
處理前 2.91 61.6 254 0.017 0.005 184
達標情況 超標 超標 超標 達標 達標 超標
處理后 7.74 0.86 9 0.010 0.005ND 26
達標情況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標準 6-9 15 100 0.5 1.0 70
40
引至污水處理廠和 12 個尾礦庫的廢水統一治理。
7 7 大氣環境影響調查與分析
7.1 大氣污染源及防治措施調查
7.1.1 鍋爐煙氣
環評報告要求企業辦公生活區的鍋爐房只能設一個煙囪,且煙囪高度不低于
25 米,SO 2 和煙塵排放濃度均符合 GB13271-2011Ⅱ時段二類標準要求。
經現場調查,目前企業生活、洗浴用水均采用電加熱方式,原批復中的 3 臺
鍋爐,其中兩臺(茶水爐 1t、洗浴爐 5t)已停用,只保留一臺 14t 供熱鍋爐在冬季
供暖使用,供暖氣為每年4個月,其余時間均停用,并設置有一根煙囪高28米。經
洛南縣監測站監測,冬季使用期鍋爐產生的 SO 2 、煙塵排放濃度均符合
GB13271-2011Ⅱ時段二類標準要求。
7.1.2 采礦工作面粉塵
露天開采鑿巖、爆破、出礦和運輸均產生粉塵,以爆破時的產塵濃度和產塵量
最大,在巖石爆破時還會產生 CO、NOx 氣體。
根據現場調查,項目穿孔設備配有捕塵裝置,可大大降低穿孔作業的產塵量;
中深孔爆破采用多排孔微差爆破,降低了二爆頻率,減少了粉塵產生量;對采場爆
堆采用灑水車進行灑水抑塵,以降低電鏟裝車及倒堆過程中產生的揚塵;采場內運
礦及運巖道路用灑水車進行灑水,降低礦巖運輸時產生的二次揚塵:廢石堆場在排
棄過程,以及大風天氣產生大量揚塵,因其遠離人群,在排棄過程中做好覆土造林
工作,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
經上述處理措施后,類比同類型巖石采掘,對于無組織排放的粉塵,采取措施
后可大量降低粉塵對項目地大氣環境的影響,排放濃度低于 30mg/m
3 ,但礦山采石
過程粉塵和揚塵對作業場周圍20-60m大氣環境有所影響,但對露采境界60m以外環
境影響很小,無組織排放粉塵濃度低于 GB16297-1996 排放標準要求;對于工程其
他各個工藝環節上采取以防為主的方針,可大大降低粉塵、揚塵對項目地大氣環境
41
的影響。
7.1.3 運礦道路揚塵
采礦區采出的廢石就近堆放排土場,采出的礦石直接裝車運往選礦廠。運輸過
程中企業實行不定時對道路 進行灑水抑塵,運輸車輛均加蓋篷布,有效降低了揚塵。
7.2 環境空氣質量調查
7.2.1 監測點位及項目
環境空氣監測點位及監測項目見表 7.2-1。
表 7.2-1 環境空氣監測點位及項目
測點號 監測點名稱 監測項目 布點原則
1 石家灣 TSP、SO 2 、NO 2 采礦區
2 王河溝 TSP、SO 2 、NO 2 采礦區
3 西溝 TSP、SO 2 、NO 2 環境關心點
備注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其修改單(環發【2001】1 號)中二級標準
監測頻次:TSP:日均 24h/次,1 次/天,連續三天;
SO 2 、NO 2 :小時值 45 次,4 次/天,日均值 20h/次,1 次/天。連續 3 天。
7.2.2 監測結果及分析
監測結果見表 7.2-2。
表 7.2-2 環境空氣監測結果統計表 單位: μ g/m
3
監測點
SO 2
1 小小時值 24 小時均值
濃度范
圍
超標率(%)
最大超標倍
數
濃度范圍 超標率(%) 最大超標倍數
西溝 47-59 0 0 53-58 0 0
王河溝 52-62 0 0 48-52 0 0
石家灣 53-65 0 0 52-55 0 0
GB3095-1996
GB3095-2012
500 150
NO 2
1 小小時值 24 小時均值
監測點 濃度范 超標率(%) 最大超標倍 濃度范圍 超標率(%) 最大超標倍數
42
圍 數
西溝 29-38 0 0 32-34 0 0
王河溝 36-47 0 0 38-41 0 0
石家灣 29-38 0 0 41-43 0 0
GB3095-1996 240 120
GB3095-2012 200 80
監測點
TSP
濃度范圍 超標率(%) 最大超標倍數
西溝 74-75 0 0
王河溝 99 0 0
石家灣 83-85 0 0
GB3095-1996
GB3095-2012
300
由表 7.2-2 可以看出,項目周邊村莊西溝、王河溝、王家灣環境空氣質量監測
點的 SO 2 、N0 2 1 小時平均濃度值、24 小時平均濃度值及 TSP 的 24 小時平均濃度值均
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1996)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
二級標準要求,表明調查區域內環境空氣質量狀況較好 。
7.3 無組織排放調查
7.3.1 監測點位及項目
廢氣無組織排放監洳點位及監測項目見表 7.3-1。
表 7.3-1 廢氣監測點位及項目
類別 斷面(點) 數量 監測項目 監測頻次 備注
無組織排放 沿廠界布設 4 TSP、CO、NO 2
4 次/天,連續
2 天
同步觀測
氣象參數
備注 廢氣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 2 中二級標準
7.3.2 監測結果及分析
監測結果見表 7.3-2
表 7.3-2 無組織廢氣監測結果統計表 單位:mg/m
3
點位 監測時間
CO NO 2 TSP
濃度范圍 濃度范圍 濃度范圍
43
廠界東
9.25 0.4-0.7 0.046-0.051 0.219-0.222
9.26 0.7-0.8 0.046-0.050 0.216-0.220
廠界南
9.25 0.4-0.6 0.039-0.045 0.217-0.219
9.26 0.5-0.7 0.037-0.043 0.216-0.220
廠界西
9.25 0.4-0.5 0.044-0.049 0.156-0.199
9.26 0.4-0.6 0.044-0.048 0.158-0.180
廠界北
9.25 0.6-0.7 0.031-0.039 0.216-0.221
9.26 0.5-0.7 0.031-0.037 0.217-0.220
標準 / 0.12 1.0
達標情況 / 達標 達標
由表 7.3-2 所示,監測期間,工業場地廠界監測點的顆粒物無組織排放濃度均
滿足《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 2 的標準值的要求。說明該工
程所采取的粉塵控制措施對無組織排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7.4 小結
驗收調查期間,項目周邊村莊西溝、王河溝、石家灣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的
S0 2 、N0 2 1 小時平均濃度值、24 小時平均濃度值及 TSP 的 24 小時平均濃度值均滿足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1996)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
標準要求,表明調查區域內環境空氣質量狀況較好。
驗收監測期間,工業場地廠界監測點的顆粒物無組織排放濃度均滿足《大氣污
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16297-1996)表 2 的標準值的要求。說明該工程所采取的粉
塵控制措施對無組織排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8 8 環境管理與監理情況調查
8.1 施工期環境管理
為落實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要求,在該項目建設過程中,企業專設由部長
2 名,環境管理員 5 名組成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安環部,設專職環保管理人員
對環境保護管理。
本項目工程由中十冶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施工單位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建立
44
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施工管理系統,在項目施工管理過程中通過環保責任人的組織
協調將施工組織設計中的環保措施進行貫徹執行。
根據公眾意見調查及走訪環保部門,在施工期間沒有環保投訴事件發生。
8.2 施工期環境監理
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于 2009 年 9 月 18 日委托陜西建科建設監理有限責任
公司承擔該項目的環境監理工作,其后洛南九龍公司進行重組,所有產建工作處于
擱置狀態。監理公司通過收集資料、現場踏勘、走訪周圍村民,拜訪洛南縣環保局
和環境監察大隊,召開座談會等一系列工作,并結合現場調查情況,于 2011 年 6
月編制完成了《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環境監理
報告》。
8.3 風險事故防范及應急措施 調查
根據《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方
案》,礦山環境影響預測評估:“石家灣排土場加劇泥石流的危害性小,王河溝排
土場繼續堆積引發的邊坡失穩性可能較大”。2011年8月 4日,陜西省安全生產監
督管理局以《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鋁礦采礦工程安全設計竣工驗收的批
復》(陜安監管( 2011)”230 號)給予了批復。
現場勘查時,王河溝排土場己完成堆渣,并已覆土綠化。北部石家灣排土場在
坡底修筑攔石壩,并用推土機將山坡推成臺階狀,臺階寬 2-3m,根據廢石排放進
度分期修筑截水溝,以防止山坡雨水進入排土場,影響其穩定性。
企業成立了事故應急救援的組織領導小組,并編制完成了《環境污染事故應急
預案》、《排土場泥石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預案》和《邊坡滑坡事故應急預案
搶險救援源》,針對采礦可能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制定了相關預防與處理計劃,
成立了環境污染應急領導小組。
8.4 監測計劃的落實情況調查
45
項目建設和試運行以來,企業由于整改、股權變化及經濟影響,一直處于停
產半停產狀態。按照環評要求,九龍礦業公司配置有專門的放射性檢測設備,并配
備專人監測管理,進行監測記錄登記。本次驗收調查作為試運行期間對礦山各污染
物進行的全面現場監測,可作為其日常監測管理的一部分。監測設備及監測記錄如
圖 8.1。
8.5 調查結果與建議
通過現場調查,項目在建設、運行階段對環境保護工作比較重視,設立環保機
構。為了保證各污染設施的正常運行,保證各項污染物監測數據的有效性,本次調
查建議建設單位按以下計劃委托當地有資質的環保主管部門進行定期監測。具體建
議見表 8.5-1。
表 8.5-1 運營期監測計劃
污染源 監測項目 監測點位置 測點數
礦山裂隙水 Ph、SS、硫化物、COD
收集池進口,尾礦庫、
回用水池
每季一次
聲環境 連續等效 A 聲級
各工業場地的廠界四
周
每年 2 次
大氣 煙塵、SO 2 、NO X 鍋爐煙氣排放口 每年冬季 1 次
TSP 礦山開采區 每年 2 次
46
9 9 放射性調查與分析
9 91 .1 本次項目竣工環保驗收調查與采樣監測
9 91 .1.1 礦石與礦渣放射性核素以及礦區 γ 輻射劑量率監測
(1)礦石與礦渣放射性核素(U、Th、Ra)監測
王河溝礦山露天采礦區和石家灣排渣場 2 處(由高處至低處分三級)設置監測
點,采樣小計 6 個樣品(即礦石樣品 3 個,礦渣樣品 3 個),進行實驗室分析, 以
確定該礦區礦石、礦渣中的放射性核素(U、Th、Ra)含量。
(2)礦區 Y 輻射劑量率監測
王河溝鉬礦礦區露天采礦區和排渣場進行監測,監測點位布設按高、中、低三
層進行巡測,在離礦區較遠的清潔區適當布置 1 個對照點進行比對(2 處,每處 3
層巡測,小計 6 組數據,1 個對照點,共計 7 組數據)。
(3)監測結果及分析
放射性監測結果見表 11.2-1,11.2-2。
表 11.2-1 放射性(U、Tu、Ra)監測結果統計表單位:Bq/Kg,
監測點位 王河溝礦山露天采礦區 石家灣排渣場
監測因子 低層 中層 高層 低層 中層 高層
U 111 110 56.2 106 153 131
Tu 44.0 36.2 42.0 21.3 19.4 35.9
Ra 142 88.8 148 103 137 348
表 11.2-2 放射性( γ )監測結果統計表單位:μSv/h,
監測點位 王河溝礦山露天采礦區 石家灣排渣場
監測因子 低層 中層 高層 低層 中層 高層
γ 0.126 0.125 0.156 0.165 0.121 0.115
礦石與礦渣放射性核素以及礦區丫輻射劑量率監測結果分析:
①根據王河溝礦山露天采礦區和石家灣排渣場 2 處(由高處至低處分三級)設
置監測采樣點,采集 6 個綜合樣品(即礦石樣品 3 個,礦渣樣品 3 個),實驗室放
47
射性核素(U、Th、Ra)含量分析結果未超過 1 貝可/克(IBq/g),滿足《電離輻射防
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 GB18871-2002)豁免要求。
②本次王河溝鉬礦礦區露天采礦區和排渣場高、中、低三層 Y 輻射劑量率巡測
結果與 2008 年環評現狀監測對照點下鋪村(室內為 70--130nGy/h,平均值為
108nGy/h;室外耕地為 60-120nGy/h,平均值為 78nGy/h;室外砂石路為 80 -170
nGy/h,平均值為 123nGy/h);以及 1988 年陜西省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值在同一水
平范圍(全省室內為 87-203nGy/h,平均值為 130nGy/h;室外為 66-188nGy/h,平
均值為 99nGy/h)比較,處于正常環境本底值水平。
③對開礦作業人員產生的年有效劑量滿足《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
( GB18871-2002)標準要求。根據現場調查,主要輻射影響為采礦作業場所。根據
礦方提供,員工每天工作 8h,年工作 250 天,則全年工作 2000h。由于礦石開采全
部使用機械化作業,作業人員主要在駕駛室內進行操作,接受的丫輻射計量率按最
高 165nGy/h 計,扣除本底平均值 108nGy/h,個人年有效劑量為 0.114 mSv,滿足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 GB18871-2002)標準(公眾 l.OmSv)限值要
求。
9 92 .2 小結
企業按照環評要求配備了監測設備,并能夠定期對礦山、排土場進行監測并記
錄。通過本次調查監測放射性監測結果輻射水平較低,滿足相關標準要求。但環評
分析認為:開采利用鉬礦石,使天然放射性核素從地層深處轉向地面,導致天然放
射性核素向環境釋放,對礦區局部環境產生一定的輻射影響。企業在以后的生產運
行中應繼續關注放射性問題。
0 10 結論
10.1 工程概況
陜西省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王河溝鉬礦采礦工程改擴建項目位于
陜西省洛南縣城北部41km處的石門鎮黃龍鋪村,行政區劃隸屬石門鎮黃龍
48
鋪村管轄。改擴建項目主要是合并重組原有礦山,停止地下開采,并將原
有三個露天采場合并為一個大的露天采礦場。礦區礦石5541.17×10
4 t,設
計利用礦量 2090.19×10
4 t,礦山服務年限 13 年。改擴建項目開采對象為
礦區內王河溝鉬礦Ⅰ號礦體,露天開采規模為200×10
4 t/a。項目實際建設
投資 30720.9 萬元,環保投資 3073.5 萬元,占實際總投資的 10%。驗收期
間礦山工況負荷達到總設計值的 82.5%,符合驗收要求。
10.2 環保措施落實情況
10.2.1 施工期環保措施落實情況
工程在施工期采取了各項環保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對生態環境、大氣
環境、水環境、的影響;村民認為建設項目施工期對其影響不大,移民搬
遷讓其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項目施工期未發現環境污染和擾民投訴,施
工期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較好。
10.2.2 生態保護措施落實情況
(1)原有地下開采的 12 個硐口全部關停,在并封堵。王河溝排土場已
堆土完畢,正在恢復植被,現在使用的為石家灣排土場,場地裸露。
(2)建設單位因地制宜的對工業場地、道路兩側等進行了綠化,通過
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對水土流失區進行全面治理,目前大部分區域的植
被生長較好。
(3)南排土場已完成堆渣,已完成覆土綠化。正在使用的北部石家灣
排土場,按照設計的位置,已修建排洪涵洞、攔渣壩壩體和排水棱體工
程,由于排土場有 1-2 兩年的沉降期,暫無植被恢復。
(4)需搬遷安置居民工作已全部完成,居民已搬遷至新址。
10.2.3 水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
(1)按照環評要求公司建設礦坑水凈化處理系統和廢水綜合利用系
統,將礦坑涌水收集處理,用于道路灑水,在王河溝選廠建成投產后用于
49
生產用水。
(2)生活污水:公司經過機構調整,辦公人數 100 人,生活污水產生
量較之環評中很少,洗浴改為電熱水,按照公司規定每周進行 2 次集中洗
浴,產生洗浴廢水很少。通過辦公區建設的化糞池沉淀處理后,用于附近
農戶作為農肥使用,同時公司定期對化糞池進行清理,并配備有污水處理
車。
(3)地下水各監測點位各監測項目均符合《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8-93)Ⅲ類標準要求。
(4)礦坑水:
經現場調查,礦坑涌水量約為26.28萬m³/a,露天采場范圍內的道路及
爆破降塵用水及綠化用水采用沉淀凈化處理后的礦坑水,合計使用量約為
15.2 萬 m³/a,富余礦坑水量約為 11.08 萬 m³/a,在王河溝選礦廠建成之前
礦坑水經凈化沉淀處理后,引至榮森選廠作為生產用水。經洛南縣環保檢
測站對沉淀的礦坑水出口取樣監測,結果表明,礦坑水中除PH值偏酸性,
有所超標外,其余污染物排放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一級標準限值要
求。
在王河溝選礦廠建成前礦坑排水經“礦山裂隙廢水回用處理系統”,
將礦山裂隙廢水引入榮森選廠尾礦庫后,再回用。洛南縣環境監測站于對
九龍礦業有限公司廢水污染物排放現狀進行監測,并出具監測報告(見附
件 6),監測結果表明礦山廢水總排污口、榮森礦業有限公司總排污口排放
均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一級標準限值要求。2015 年 6 月 10 日,洛
南縣環保局以《關于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礦山裂隙廢水回用處理改造
工程竣工驗收的批復》(洛環發【2015】166 號)進行竣工環保驗收(見附
表 7)。
2016 年 8 月 5 日,洛南縣環境保護局針對洛南縣九龍礦業有限公司出
具情況說明(見附件 8),洛南縣政府已將九龍礦業公司裂隙水與其他 12
50
個尾礦庫排出的水一并納入黃龍河整體流域治理,該項目設計、招標工作
已完成,已動工修建。待工程建設完成后,該處廢水經管道引入處理廠進
行統一治理。
10.2.4 大氣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
(1)驗收調查期間,項目周邊村莊西溝、王河溝、石家灣環境空氣質
量監測點的 SO 2 、NO 2 1 小時平均濃度值、24 小時平均濃度值及 TSP 的 24 小
時平均濃度值均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環境空氣
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要求,表明調查區域內環境質量狀況
良好。
(2)驗收監測期間,工業場地廠界監測點的顆粒物無組織排場濃度均
滿足《大氣污染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 2 的標準值要求。說明
該工程所采取的粉塵控制措施對無組織排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通過驗收調查監測,項目生活區鍋爐房較之環評批復時,鍋爐使
用數量減少,并設置有一根高28米的煙囪。生活區供水、洗浴均采用電加
熱,只有一臺 14t 鍋爐用于冬季供暖,經洛南縣監測站監測,廢氣排放標
準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
10.2.5 其他
本次項目竣工環保驗收放射性調查與分析表明,本區局部存在鈾與鉬
伴生,鉬礦體規模大,鈾礦化規模小呈雞窩狀。由于本區局部存在鉬與鈾
的伴生關系,在鉬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從底層內部向外場
所再轉移,會在廢渣等排放廢物中富集,導致核素向環境釋放和擴散,從
而對環境和人體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企業對開采的含礦層和廢石場加強放射性跟蹤監控,若有異常(礦石
與廢石中鈾(釷)系單個核素含量超過 1 貝克/克),要單獨存放,嚴禁進
入礦場或廢石場,并進行放射性環境影響評價,按放射性環境治理的要求
處置。
51
10.3 調查結論
本項目在施工期及運行期落實了原環評及其批復提出的生態恢復措施
及大氣、水等污染防治措施,各項污染防治措施運行正常。企業按照要求
制定了環境管理及監測計劃。符合竣工環保驗收條件。
10.4 建議與要求
對原有工程遺留問題,進行治理與生態恢復。密切觀測塌陷情況,并
結合實際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塌陷區治理及生態恢復。加強對排土場的管
理,做好周圍的綠化工作。認真落實生態治理方案提出的各項生態恢復與
治理措施。